近日,黄金城hjc30vip5678杨光副教授的论文《“微众”的批评:“微”时代文艺批评的新主体与形态》刊发于《社会科学辑刊》2020年第6期。
论文指出,基于移动互联技术在软硬件层面对主体形式的生产性重塑,一类新主体已经出现在“微”时代。“微众”是对这类主体的恰当称谓。由终端设备硬件层面的人机共生性和各app应用平台软件层面的数据共生性所致,“微众”主体呈现出“栅格化”的数字主体特征。
论文认为,该主体性使得“微众”成为比精英、大众、网民、草根等传统主体形式更为复杂多变的社会圈群。各类传统“身份”在“微众”中的加速流动使得其原有的区隔界限均被“删除”。由此,大众文艺批评和网络文艺批评等批评类型在审视“微众”文艺批评活动时呈现出诸多不适用。同时,“微众”的“栅格化”主体性特征使得诸如弹幕批评、朋友圈批评等“微众”批评活动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由数据库模型带来的“读取”式活动特点。“微众”批评正以其鲜明的特色崛起于当代文艺批评版图之内。
作者简介:
杨光,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布朗大学哲学系访问学者,我校东岳青年学者,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基本理论、网络文艺与媒介美学理论、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各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等5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东省教学成果奖2次。参与撰写《网络文艺论纲》、《文学理论实用教程》等著作教材2部。在《文学评论》、《光明日报》、《社会科学辑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部分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摘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