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人类世里回望自然与诗——两岸三地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对谈


2019年10月21日 17:18  点击:[]

10月20日下午,台湾大学英语系荣誉教授、台湾文学与环境学会前会长林耀福博士,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台湾文学与环境学会会长梁一萍博士,台北市立大学师资培育及职涯发展中心主任、历史与地理学系教授徐荣崇博士,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龚浩敏博士以及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青年教师李家銮博士应邀在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开展了题为“人类世里回望自然与诗”的两岸三地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对谈。黄金城hjc30vip5678院长孙书文教授、李红春教授等师生到场聆听报告,讲座由刘蓓教授主持。

116C6

对谈现场

本次学术活动以对话探讨的形式展开。讲座伊始,刘蓓教授对来自两岸三地的五位博士表示热烈欢迎,并向在座师生一一介绍了他们的学术经历和学术成果。刘蓓教授提出了五个问题:一、台湾和香港的文学与环境研究与大陆这方面的研究明显的区别是什么。刘蓓教授个人的看法是区别主要体现在理论基础、文本选择、学术结合现实的程度等方面。二、环境现实意识强烈的作品中,有些因直抒胸臆而影响了文学的审美性,台湾和香港研究在选择文本进行解读时,是否也因此感觉到解读的文学空间不够充足?三、对非显在环境题材文本的分析,是否应该成为文学与环境研究发展的主流方向?四、跨学科的文学与环境研究如何掌握好学科跨越的尺度,而不会被怀疑为“非本学科的”“离经叛道”?五、上述怀疑论观点是否同样出现在历史与地理学领域?环境史和环境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哪些新理论发展可以向文学研究者推荐?五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情况与感兴趣的话题分别进行阐述。

林耀福教授梳理了环境研究起源和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当下环境研究的大致学术方向。林耀福教授认为,如何解读和引导生态批评的研究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问题。环境研究源于当下环境问题的出现,甫一诞生就具有跨学科性。蕾切尔·卡逊和蒂姆·莫顿都曾较早地意识到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并分别著《寂静的春天》《自然缺席的生态学》以表示关切。此外,林耀福教授还指出了英语文学研究的政治化趋势,即将性别、殖民、后殖民等社会问题纳入生态/环境批评领域。

1089A

林耀福教授发言

梁一萍教授在总结林耀福教授观点的基础上对近二十年台湾环境研究现状做了详细梳理。梁教授指出,环境研究具有强烈入世性,其目的在于拯救人类生存的世界,因而无论文科还是理科的学者都具备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梁一萍教授介绍了淡江大学从1999年到2019年近二十年的生态批评学术活动,在这二十年时间内淡江大学每两年开一次国际会议,逐步将生态批评、生态研究发展起来。自2010年开始,淡江大学环境研究团队逐步密切了与大陆学者的交流互动,为促进海峡两岸环境研究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梁一萍教授指出,正是因为淡江大学在推动环境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所以当下台湾大部分致力于环境研究的学者都与淡江大学的环境研究学者有着密切的系谱学关系,他们都或多或少地承传了淡江大学的环境研究传统。就“台湾和香港的文学与环境研究和大陆明显的区别”这一问题,梁一萍教授认为台湾环境研究学者都是外文系出身,大陆环境研究学者都是中文系出身,这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10ACC

梁一萍教授发言

徐荣崇教授从自身进入环境研究的学术经历出发,介绍了台湾学术界之外的诸如生态协会等方面的专家在环境研究方面所做出的贡献,重点涉及环境伦理、气候变迁、灾害防救、人文教育四个方面。针对环境文学如何影响更多的人这个问题,徐教授认为环境研究应该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等平台扩大自身影响力,将学术研究与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了解环境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徐荣崇教授认为学术研究要有宽广的视野,在座的学生要增强自己对理论的触觉,因为触觉越敏感越具有创新性。

F876

徐荣崇教授发言

龚浩敏博士同样从自身学术经历出发,介绍了自己是如何进入环境研究领域的。就“香港与大陆环境研究的区别”这一问题,龚浩敏博士认为相对于大陆学术课题组式的研究模式,香港学术研究有更多的学术自由空间。关于“台湾和香港研究在选择文本进行解读时,是否也因此感觉到解读的文学空间不够充足”这一问题,龚浩敏博士认为研究者可以从环境角度审视文本独特的艺术价值。此外,他认为对人和人性的研究是环境研究的最终目的。

13DF1

龚浩敏博士发言

李家銮博士在考察古代哲学著作的基础上,在自己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弱人类世”概念,他从“马尔萨斯陷阱”这一概念出发,论述了人类之间内部矛盾实际是人与自然的矛盾的观点。他认为,古代哲学家对人与自然关系作了朴素的思考,古代宗教、哲学典籍对现代人与环境问题的认知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

FC03

李家銮博士发言

孙书文教授就“环境现实意识强烈的作品中,有些因直抒胸臆而影响了文学的审美性,台湾和香港研究在选择文本进行解读时,是否也因此感觉到解读的文学空间不够充足?”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孙书文教授认为,一方面我国古代文学单纯指的是文字问题,审美的文学在中西方出现的时间都较晚,文学性这一概念是内涵广泛且意蕴丰富的。另一方面,对于生态批评而言,所有文学文本都可以用相关的环境理论进行研究考察,无论哪一类文本都会存在一个合适的理论工具解读。因而,在处理生态批评与文学性之间的关系时,可以用卡西尔《人论》序言中一句话作为参照,即选择对自己最有价值理论家的例子、选择最能证明自己的观点的例子、选择具有最高的哲学趣味的例子。

在交流互动环节,在座的专家学者就“生态电影如何界定”、“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生态批评之间的关系”、“如何与自然环境沟通对话交流”、“是否存在生态空间”等问题与现场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互动交流。龚浩敏教授在回答刘蓓教授“生态电影如何界定”这一问题上谈到,生态电影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直接谈到城市化、环境、污染等问题的电影;一类是虽然不具有生态意识,但将环境作为一种批评范式来审视的电影;还有一类是将环境作为塑造主体的维度的电影。林耀福教授在回答李红春教授“后现代主义哲学与生态批评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时指出,如果没有充分掌握西方文论语境,会认为生态研究是后现代产物,但其实二者不能等同。后现代主义从根本上而言是对本质和人类中心主义的解构,后现代主义以文本为中心,认为一切问题都是文本问题、语言问题,而这与环境研究存在分歧,后现代主义也不能推动生态批评发展。针对现场听众提出的“如何看待当下环境研究由动物转变为植物这一现象”,梁一萍教授认为这是一种对自我重新认知、书写和复杂化自我的体现。徐荣崇教授就听众提出的“如何判断、自然如何发声,如何与自然交流”这一问题时,认为具备良好的自然素养是做生态生态批评的重要前提。

D71E

学生提问

15560

孙书文院长做活动总结

在场师生对谈气氛活跃,对谈持续了三个半小时。对谈结束后,孙书文院长对五位专家学者的到来再次表示热烈欢迎,高度肯定本次对谈的浓厚学术氛围和学术价值,并对学院文艺学学科和环境研究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鼓励大家关注环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

F47A

会后合影

对谈学者介绍:

林耀福,台湾大学学士,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博士,主要研究对象为美国文学及思想,著有《文学与文化》,《生态人文主义》(4辑,编)Translating Chinese Literature(合编),《希腊之道》(译)等书。曾任台大外文系教授、系主任、黄金城hjc30vip5678院长及淡江大学外语学院院长等职,亦曾担任台湾英美文学学会及美国研究学会理事长,创办台湾环境与文学研究学会,淡江大学国际生态论述研讨会,倡议并推动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现为台大外文系退休名誉教授。

梁一萍,美国麻州大学安城校区美国研究博士,现为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亚裔美国文学、美国原住民文学、植物生态批评、美国国家想象中的岛屿边界等。开授生态批评、亚美文学、美国原住民文学、后殖民文学等课程,现任台湾地区环境与文学学会董事长、世界海外华人研究学会台湾理事、欧美族裔研究学会理事。

徐荣崇,台北市立大学师资培育及职涯发展中心主任、历史与地理学系教授。

龚浩敏,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比较文学博士,现为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曾在美国威廉玛丽学院、马里兰圣玛丽学院、凯斯西储大学任教多年。著有英文著作两部:《不平衡的现代性:后社会主义中国文学、电影与知识分子话语》(美国夏威夷出版社,2012年),《重审中国网络文化中的阶级、性别、民族与伦理》(合著者:杨欣;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2017年);中文编著一部:《中国生态电影论集》(合编者:鲁晓鹏;武汉大学出版社,2017年);英文编著一部:《生态与华语电影》(合编者:鲁晓鹏;英国劳特里奇出版社,2019年),并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现为英文期刊Prism: Theor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副主编。

李家銮,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现任上海工程科技大学讲师。

(撰稿:刘兰慧 摄影:王菁钰 初审:赵红芳 终审:刘蓓)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