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上午,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黄金城hjc30vip5678副院长冯国栋教授应邀做客黄金城hjc30vip5678,在教学三楼3134会议室作了题为“书写、仪式与述行——涉佛文体浅论”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杨存昌教授主持,古代文学、古籍整理研究所部分教师以及众多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
冯国栋教授演讲中
报告中,冯国栋教授从问题的提出入手,详细阐释了佛教与中国文学研究的几种路径。冯国栋教授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佛学思想的探讨为例,阐释了佛教思想对作家、文学批评家的影响;以陈寅恪《<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及陈允吉先生《柳宗元寓言的佛经影响及<黔之驴>故事的渊源与由来》等解释了佛教故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借周裕锴《宋代诗学术语的禅学语源》阐释了佛教词语对诗歌意象、文学批评术语的影响。此外,冯国栋教授还以韩愈”南山诗“与张伯伟先生的《评点与评唱》《佛经科判与初唐文学理论》等作品为例分析了佛教行文方式、撰述体质对中国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影响并对佛教对中国文学文体形成的影响及永明体形成与佛教关系的研究做了详细阐释。
冯国栋教授认为,探讨宗教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存在着一种两难:一方面,如果仅是着眼于义理层而忽视物质层面,往往因不能“落到实处”而流于空泛;另一方面,假如完全从形而下的客观牵连上考虑问题,则因不能有效地触及联系的深层内涵而失之机械,而“涉佛文体”或许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随后,冯国栋教授分别从塔铭、寺庙碑记、开堂疏、募缘疏、像赞、诗偈等几个方面为例对涉佛文体进行了阐释。
关于涉佛文体的文学史意义,冯国栋教授认为通过“涉佛文体”研究,可以一定程度上确定某一作家与佛教关系的亲疏程度,可以看出某一作家对佛教的某宗某派更有兴趣,与某一佛教寺院有更为深层的关系。其次,我们可以了解文人的佛教态度、佛教观念与佛学思想。除此之外,“涉佛文体”研究可以丰富中国文体学的内容。
在涉佛文体与仪式方面,冯国栋教授介绍了包含上堂、小参、入室、秉拂等四个方面的佛教教学仪式与诗偈,并以《明觉禅师语录》为例解释了以诗作答的教学形式。针对祖师忌辰与像赞问题,冯国栋教授引用了《丛林校订清规总要》中的内容进行了解释,“于法堂铺设挂真,排办供养、玩具等如仪”。随后,教授又对亡僧法事与下火文、入塔文、入祖堂文、塔铭等问题一一作了说明。在涉佛文体与述行的问题上,冯教授借用佩特雷“表述话语描述世界,而述行话语成为世界的一部分”分别对表述话语及述行话语作了进一步解释。
活动现场
讲座最后,冯教授对本次内容进行了总结: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之研究,既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课题,同时又是一个令人迷惑的课题。如何避免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研究中或联系过泛、过浮;或求之过深、过凿的弊端,值得深思。“涉佛文体”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益尝试。
冯教授的精彩讲解激发了老师和同学们对涉佛文体的浓厚的兴趣,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冯教授对同学们关于涉佛文体概念的提问进行了更深刻的阐释,冯教授认为涉佛文体是由佛教的传入而产生的,或为本土固有,后与佛教化合而产生新变的文体。冯教授对涉佛文体和与佛教思想文化相关的文体进行了辨析,有些佛经具有文学性、故事性,富有韵律感,他认为佛教文体更为宽泛,应该把涉佛文体与佛教文体区分开来。此外,冯教授还对佛经文献里的一些语法现象的共时性、历史性特点进行解答,冯教授认为佛经文献里的一些语法特点与译者本身的语言水平、语言的社会性有关,但更应与共时的文献如《世说新语》等进行观照,才能得到一个真实的语言面貌。负责主持交流环节的刘加夫副教授总结道:冯先生对涉佛文体的种类、涉佛文体的意义、涉佛文体和各种佛教仪式的关系都做了精到的论述,使同学们对佛教的典籍、仪式等有了更多的了解,冯先生的讲述令我们大开眼界,使我们对佛学及文体学有了新的认识。
讲座结束后,刘加夫副教授对冯国栋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高度肯定本次讲座的浓厚学术氛围和学术价值。刘加夫副教授指出,冯教授讲座中所传递出的佛学思想、佛用文体及涉佛文体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的探讨,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启发意义,使我们开拓了研究视野,为我们进行更多的文学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活动合影
学者介绍:
冯国栋,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人黄金城hjc30vip5678副院长,古籍研究所副所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兼任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宋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汉语佛教文献学、佛教与中国文学关系的研究。发表过《佛教文献与佛教文学》、《古佚经录丛考》、《〈景德传灯录〉宋元刊本叙录》、《钱谦益塔铭体论略》、《刘勰的虚静说与佛家禅学》、《汉文佛教文献学体系构想》等文。
(撰稿:赵佩宏 审核:赵红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