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高旭东教授:以比较的视野重估五四文学


2019年11月02日 16:10  点击:[]

11月1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黄金城hjc30vip5678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高旭东教授应邀做客黄金城hjc30vip5678,在教学三楼3317教室作了题为“以比较的视野重估五四文学”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魏建教授主持,李宗刚教授作总结发言,黄金城hjc30vip5678部分教师以及众多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

DE1C

高旭东教授演讲中

高教授从比较文学的视野出发对五四文学进行了重估和再解读,围绕“五四是什么运动?”“五四是现代文学的起点吗?”“五四是彻底反传统的吗?”“五四是救亡压倒启蒙了吗?”四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提出了自己的新见和锐见。

对于第一个问题“五四是什么运动?”高教授将五四运动分别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浪漫主义运动、现实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古典主义运动等作比较分析,发表了真知灼见。从五四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比较的角度,高教授将文学革命时胡适提出的“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与文艺复兴时以意大利诗人但丁的《神曲》为代表的俗语写作相比较,指出了五四运动与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性;从五四运动与启蒙运动相比较的角度,高教授指出,鲁迅在三十代所写的的《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写道其五四时期创作小说是抱着“启蒙主义”态度,想要唤醒沉睡的民众,那么五四运动与西方的启蒙运动又具有了某种相似性;从五四运动与浪漫主义运动相比较的角度,高教授引用诸多史料指出,郁达夫深受卢梭的浪漫主义影响,梁实秋认为五四文学是“浪漫的混乱”,茅盾在《子夜》中以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象征五四运动,普实克以“个人主义与主观主义”概括五四文学的特征,李欧梵强调五四文学的情感强度等,由此又可以将五四运动看作一场浪漫主义运动;但陈独秀、胡适等五四先驱倡导的都是“写实主义”,鲁迅的《野草》、沉钟社作家的作品以及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等人的诗歌又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而在“五四”晚期梁实秋从海外带回白璧德的古典主义。可以说,五四运动凑齐了西方所有的主义,因此高教授认为五四运动的现代性是多元共存的,不能单一地将五四运动与西方任何一个文艺运动或流派进行比较。

对于第二个问题“五四是现代文学的起点吗?”高教授认为五四文学的所有方面都要追溯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后文学的现代实验是五四文学的现代热身。五四文学革命要追溯到黄遵宪、梁启超的“戊戌文学革命”,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学术志》、裘廷梁的《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是胡适白话文革命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文学革命最早是由梁启超提出来的,并且以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剧坛革命作为文学革命的支撑。胡适的新诗要追溯到黄遵宪、梁启超、谭嗣同、夏曾佑、蒋智由等人的新派诗,蒋智由的诗与胡适的诗已经非常接近。鲁迅五四时期的小说没有经过一个论证过程就登上大雅之堂,就是梁启超等人的功劳,梁启超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使得小说的地位得以提升。甚至“五四”的话剧对传统戏曲的革命都要追溯到梁启超的剧坛革命与春柳社。高教授称这一现象为“前五四的现代热身”,同时也没有忽视“五四”的作用,“五四”使中国文学真正进入了现代。

EBB13

报告会现场

对于第三个问题“五四是彻底反传统的吗?”高教授认为“五四”并没有做到彻底反传统,并没有真正与传统决裂,因为“五四”反传统的动因与内驱力实质上都来源于传统。五四时期专业知识分子与自然科学家反传统并不激烈,而反传统最激烈的往往是那些富有忧患意识和家国意识的文人群体,这些文人深受儒家文化中振兴家国使命的影响,他们反传统的根源来源于传统,因而也就不可能实现与传统的决裂。同时高教授以伊斯兰教文化和犹太教文化为例,说明国难当头放弃自己文化传统这一现象在世界上并不具有普遍性,只有中国和日本如此,这缘于儒家文化是没有信仰的,其发扬务实精神,以家国振兴为要务,由此可以看出“五四”激烈反传统的传统动因。因此,“五四”没有导致传统的断裂,而是缔造了一种中西合璧的新文化。

对于第四个问题“五四是救亡压倒启蒙了吗?”高教授认为,首先,不能把救亡和启蒙相对立,不能看做一方压倒了另一方;其次,“五四”启蒙精神的消失也并不是被救亡压倒的,而是启蒙主体与启蒙对象的颠倒所致,也就是说“五四”是狂人唤醒阿Q,狂人对阿Q进行启蒙,然而在后来的演变中,狂人要改造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并接受工农大众的再教育,变成了阿Q启蒙狂人。

DC23

报告会现场

在交流互动环节,高教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在回答第一个同学的问题时,高教授从质变与量变的角度对于甲午和“五四”进行了比较,认为甲午战争以后作为文学的现代起点是肯定的,但不是很成熟,还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五四”是文学真正进入现代的标志,从而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前五四的现代热身”这一概念的理解。对于第二个同学的问题,高教授则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了“五四”的启蒙与西方的启蒙的联系,给同学们带来新的启发。

最后,黄金城hjc30vip5678教授李宗刚对报告进行总结。李宗刚教授主要概括了三点:第一,高旭东教授怀有崇高的浪漫主义情怀,用冷静的观实主义的眼光打量中西文学,自由地张扬被理性压抑的性灵,倡导学术之自由,思想之独立,在时代的缝隙中建构了自我独立的学术世界,尤其值得肯定的是,他深刻地反思了中国现代文学既有的定论,拓展出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崭新结论,由此标示出了当代学人所能企及的学术高度。第二,高教授从五四文学研究出发,溯源而上,进入了西方文学河流,由此找寻到了五四文学发生的外国文学机制,在反观五四文学时,便更加真切地接近了五四文学的本体,对五四文化和文学进行了新的阐释,颠覆了既有的许多定论,显示出五四精神在中国当代学术中的清晰传承脉络。第三,高教授永不满足于一种人生姿势,执着于自我的超越,在自我的超越乃至否定中走出了一条现代学者的超越之路,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的代表性人物。从高老师的成长历程来看,他生活的空间有胶州、曲阜、济南和北京,他从胶州到北京,进入中国文化的中心地带,这对激活他的学术具有一定的作用。从文化维度来看,他从齐文化占据主导的胶州来到了儒家文化占据主导的曲阜,开始近距离观照儒家文化,由此建构起了自我的文化重要坐标,开始了文化意义上的重新申视与反思。尤其值得赞许的是,他四十年来始终在自我质疑中完成了一次次的自我超越,堪称学术上的常青藤。最后,李教授号召同学们继续思考五四精神到底是什么,并在高教授思考的基础上,致力于学术创新,像高教授一样,成就自我的学术人生。

学者介绍:

高旭东,山东胶州人,中国人民大学黄金城hjc30vip5678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要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出版专著19部,发表论文近300篇。完成国家、教育部、北京市项目共8项,其中国家级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5项。现承担国家社科1项。

(撰稿人:钱瑶瑶,2019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