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学术报告]高旭东教授: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审视——理论与个案


2019年11月02日 16:00  点击:[]

10月31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黄金城hjc30vip5678特聘教授、长江学者、中国比较文学协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高旭东教授应邀做客黄金城hjc30vip5678,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审视——理论与个案”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于冬云教授主持,黄金城hjc30vip5678院长孙书文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杨江平副教授、杨黎红副教授等教师出席报告会,黄金城hjc30vip567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现当代文学等多个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高旭东教授演讲中

于冬云教授主持报告

高旭东教授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名称出发,对世界文学、外国文学以及比较文学的学科概念进行了梳理辨析,在理论上对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诠释。高教授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如何建构世界文学大厦进行了阐释:第一、以比较文学的理论方法理清世界文学的发展脉络(影响研究);第二、翻译与遴选(平行研究);第三、分析世界文学的总体特征(跨学科与跨文化);第四、具体操作:从区域文学到世界文学。

高旭东教授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以欧洲各国文学的相互影响为例,证明了文学发展的进程并不是单一国家的文学发展线性排列,而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而形成的庞大文学网络。高旭东教授认为,在整体的世界文学网络体系中,要用平行研究的方法对组成世界文学的各个民族文学进行遴选,只有这样才能选出为世界所接受的经典文学作品。高教授进一步指出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他认为好的文学翻译是对一部作品的二次创作,也是一个民族文学的作家、作品能够真正走入世界文学行列的原因。

高旭东教授分析道,世界文学的总体特征不可能从世界文学本身得出,只能从世界哲学史、文学史、美术史、音乐史等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当中总结出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地球俨然成为一个“地球村”。但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而言,世界上还没有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史。他认为建构一部真正的世界文学史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但高教授认为这是一项挑战与机遇同在的工作。

高旭东教授进而以拜伦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接受情况为个案进行分析,从世界文学的角度对拜伦进行重新审视。针对英语世界与非英语世界对拜伦诗歌评价上的巨大反差,高教授提出了“谁是世界文学的准绳:是英语世界还是非英语世界?”这一问题。高教授指出,被英国批评界看低的拜伦却对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以及哲学家尼采产生了极大影响。经过歌德和尼采在德国学界的传播,拜伦广远的影响早已越出欧洲,飘过重洋,来到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谈及拜伦在东方的传播和影响之时,高旭东教授特别强调了拜伦对中国“泰坦式文人”鲁迅的影响。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精神界之战士”的榜样就是拜伦。其人其文所表现出的批判性的“恶魔精神”深刻影响了鲁迅。高旭东教授认为,当广大非英语世界都认为拜伦是比华兹华斯更伟大的诗人时,英语世界的审美标准并不能代表世界文学的审美标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注定了世界文学是多元化的。因而,研究世界文学的学者不能忽视弱势语言中的文学审美价值以及强势语言中出现的审美偏颇。作为中国学者,我们应该带着使命感在文学研究中致力于纠正这种审美偏颇。

在互动环节,杨江平副教授指出高旭东教授建构世界文学史的设想,激发了不同学科的学者共同将中国文学推向世界的使命感。作为中国学人,需要有发出中国声音的意识,让中国的文学和理论步入世界,更好地建设真正的世界文学。刘亚老师认为高旭东教授的报告为今后的文学研究指明了方向。在跨学科、跨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主流的当下,我们应该用系统的、世界的眼光去看待文学及其价值,在积淀学养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现场同学也抓住宝贵机会,积极参与交流。有同学提问如何看待中国作品译介到强势语言国家后,遭遇资本市场归化这一问题。高旭东教授指出,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接受依旧是从西方的需求出发,是一种选择性接受。从主题和审美角度而言,目前世界文学的评判标准仍然以作品的主题思想为重,只有当生态文学、生态批评占据主流时,文学的审美价值才能够成为评判的标准。

报告会现场

于冬云教授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学术总结。她指出,高旭东教授从世界文学角度对拜伦个案进行的分析,使我们看到了拜伦及其作品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跨文化接受与理解的情况,继而理解了世界文学作为总体文学并不是某一种霸权语言或者单一评价标准所能够界定的。于冬云教授强调,我们要从世界文学的总体格局出发,在认识和理解区域文学的基础上,形成区域文学间的对话,并在对话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对自身民族文学的理解。对于高旭东教授提出的世界文学史的建构问题,于冬云教授表示期待和支持。

孙书文院长高度评价了高旭东教授的报告。孙院长指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同审美和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以及文化霸权和文化权力不平等的问题。面对当下诸多困境,建构世界文学史更为必要。随着中国实力的增强和国家地位的提升,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共同体逐渐建立的过程中,世界文学史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孙书文教授点评发言

undefined

会后部分老师合影

学者介绍:

高旭东,中国人民大学杰出学者特聘教授、长江学者、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主编,中国比较文学协会副会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北京大学跨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主要著作有:《生命之树与知识之树》《文化伟人与文化冲突——鲁迅在中西文化撞击的漩涡中》《鲁迅与英国文学》《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鲁迅》《五四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比较文学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高旭东讲鲁迅》《跨文化视野中的鲁迅》《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等,已发表论文200余篇。

[撰稿:杜莹莹、周青;摄影:周青;初审:刘亚;终审:于冬云]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