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晚,日本佛教大学文学部中国学科教授、吉林大学客座教授、复旦大学客座教授李冬木应邀做客黄金城hjc30vip5678,于教学三楼3141会议室作了题为“‘鲁迅’之诞生——求学期周树人的阅读史”的学术报告。讲座由黄金城hjc30vip5678副院长贾振勇教授主持,山东大学叶诚生教授、史建国教授,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东岳论丛》总编曹振华女士作为嘉宾出席讲座,我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顾广梅教授、刘子凌副教授、洪亮副教授出席讲座,黄金城hjc30vip5678部分研究生、本科生和其他热爱文学人士到场聆听讲座。
李冬木教授演讲中
李冬木教授在阅读大量史料的基础上考证了周树人在日本求学时期的阅读史,还原了青年鲁迅的形象,讲述了从“周树人”到“鲁迅”的精神建构过程。
1918年《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刊发了《狂人日记》,其序言和正文部分使用了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这是周树人首次以“鲁迅”署名发表的白话小说。因此,探寻“鲁迅是如何诞生的”这一问题就不只是探寻一个作家的诞生过程,更是探求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过程。那么,“周树人”是如何变成“鲁迅”的,也即是“鲁迅”是如何诞生的,就涉及到鲁迅的求学史也即他的阅读史。
现场互动
一个作家必须要做的工作是“写作”与“阅读”,这也是文学得以确立的根基。但是后人往往从作家作品,而很少从作家阅读史的角度接近作家。李冬木教授选择了后者,他主要通过考证鲁迅在日留学期间的阅读史走近鲁迅、研究鲁迅。
李冬木教授将周作人的日记作为切入点,利用他所掌握的资料向在场老师、同学们补充了未被包括在北京鲁博“藏书目录”中,也不见于中岛先生《鲁迅目睹书目》,而又是周氏兄弟实际上阅读过的书籍:日本学者加藤弘之所著《物竞论》、涩江保的《波兰衰亡战史》、大桥乙羽所作政治小说《累卵东洋》等等。
李冬木教授认为鲁迅作为“周树人”的37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岁以前在故乡绍兴生活并接受传统教育;第二阶段是鲁迅外出求学,包括从18岁到22岁在南京的3年多和此后在日本留学的7年多;第三阶段是他回国以后到发表《狂人日记》。而作为鲁迅的精神建构主要完成在1902——1909年之间,也就是他在日本留学的这段时间。
通过调查和比较丘浅次郎的文本和鲁迅的文本,李冬木教授推断《进化论对话》及丘氏对鲁迅的影响阶段并不只限于鲁迅留学时期,范围并不只限于个别文章,内容上也不只限于进化论。另外,李冬木教授认为日本学者方贺矢一《国民性十论》中对于日本国民性的阐释引发了鲁迅对于中国历史上“吃人”事实的注意,促成了《狂人日记》“吃人”主题意象的生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树人结束了他的七年留学生涯,带着一个完整的“狂人”雏形回到中国,真正完成了从“周树人”到“鲁迅”的精神建构过程。
学生提问
在交流互动环节,李教授对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地解答。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王震针对鲁迅《摩罗诗力说》中“心声”这一概念的来源提出疑问。李教授认为,正如鲁迅《我怎么做起来小说来》中“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这段话的来源在国内往往被注释为是东晋顾恺之的话一样,到中国古典文献中找注释的路子太远了,应尽可能从较近的文献中寻找。
贾振勇教授对本次学术报告作了精彩总结,并再次对李冬木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通过李教授的介绍,我们得以对留学日本时期的鲁迅有更深入的了解,李教授对于学术严谨、认真的态度也给同学们带来启发。
活动合影
【撰稿:燕玉苓;摄影:刘兰慧;初审:赵红芳;终审:贾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