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山东师大黄金城hjc30vip5678庆建校70周年系列讲座】鲁国尧:艰难的历程—中国人认识自己语音的千年史


2020年11月01日 09:44  点击:[]

10月28日上午,黄金城hjc30vip5678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艰难的历程:中国人认识自己语音的千年史”在3141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由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副教授、教研室主任王兆鹏教授主持,特邀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鲁国尧教授主讲。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吴庆峰教授出席讲座,多名教师及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共同聆听,并展开了积极交流与互动。

(主讲人鲁国尧教授)

鲁国尧教授结合自身知学、志学、治学的人生经历提出治学三要:坚实、会通、创新。鲁教授引用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话“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源于创新”指出创新的重要作用,并推荐了由张致祥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西方引语宝典》和《西方引语大辞典》二书。

接下来,鲁教授对中国人认识汉语语音结构的千年历程做了梳理。鲁教授指出语音难研究,音韵之学,亦称口耳之学,语音易消逝、难保存的特点加大了语音研究的难度。鲁教授介绍了整音注音法和拆音注音法。他指出,拆音法即反切法,整音法存在“穷”的缺陷,所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整音法的“穷”造就拆音法的“通”,拆音法本身的优势造就了它的“久”。鲁教授认为拆分字音,是中国人在认识自己语音时迈出的重要一步。以往学者认为,反切上字、反切下字多是反切的一大弊病,鲁教授却认为这种观点应该被颠覆,价值评判应该根据当时的生态环境,在初期,反切用字多,正是反切法的重大优点,同声母、同韵母的字多,可随意取用,不会蹈整音法之“穷”辙。至后期,人们熟悉了反切法,就讨厌反切用字太多,希望少,最后进步到用一个西洋字母或符号。

(鲁国尧教授讲座中)

鲁教授介绍了古代中国人对汉语中韵的认识,指出“需要是发明之母”,中国最发达的文学作品是诗,诗必有韵,诗歌创作的需要,使人们越发重视“韵”,“韵”就被析出,“音耦”中的双声叠韵也促进了中国人对“声”与“韵”的认识。鲁教授介绍了古代中国人对汉语语音调的认识,在人类历史上,中国人在五世纪发现了声调,并对声调及其应用作了有价值的研究,鲁教授认为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纳入声调要素的韵书才是成熟的韵书,《切韵》、《王韵》、《唐韵》、《广韵》是成熟的韵书,真正意义上的韵书,李登《声类》吕静《韵集》是初级韵书。在第四个专题,鲁教授介绍了古代中国人对汉语声纽的认识,指出中国人对韵的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而且研究有素,可是当时对声纽的认识水平低下。后受到梵文辅音学说的影响,汉语也出现了三十六字母,后又发展出注音符号和拼音字母。鲁教授总结出古代中国人认识音节三要素的三大步:韵最早,调居中,声最迟。其中汉语的韵母学说、声调学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汉语的声母学说受梵语语音学的影响。最后,鲁教授指出,切韵图(《韵镜》《七音略》)标志中国人对自己语音结构认识的成熟,这种矩形网状结构的切韵图,声、韵、调安排秩然有序,严格地体现了音位学的原则。至此,中国人认识汉语语音结构的千年艰难历程大功告成。

(主持人王兆鹏教授)

主持人王兆鹏教授总结此次讲座,认为鲁教授每次的讲座都能带来新观点,给人新的启发。王教授指出,鲁教授做学问勤学不辍,学贯中西,美学、史学、哲学均包含在其思想之内,报告时能从从微观处入手再从宏观的角度把握问题,结合社会、历史因素分析问题。

(吴庆峰教授)

吴庆峰教授回忆鲁教授两次来山东师大讲座的经历,指出鲁教授的三次报告一以贯之就是要思考,要创新,特别是晚年的时光应该如何度过,给人很大的思考。

在交流互动环节中,鲁教授对现场老师、同学提出的“当下诵读古代文学作品,是否分尖团音?京剧保留部分古音作为一种传承受到人们的认可,古代诗歌保留古音也算一种传承,为何不被认可?”等问题一一进行耐心解答。本场讲座给在座师生带来无尽的感动与学术启发,取得圆满成功。

主讲人简介:

鲁国尧,南京大学教授、博导,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汉语言文字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日本东京大学外籍研究员。学术刊物《中国语言学》第二主编,《南大语言学》主编,《中国语文》、《汉语史学报》、《古汉语研究》、《语言研究》、《汉语史研究集刊》等刊物/辑刊编委。

撰稿:杨丽琨

摄影:孙淑婷

发起人:王兆鹏

审核:张雨婷、李慧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