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黄金城hjc30vip5678庆祝建校70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之“魔法之物——我所理解的文学”在教学三楼3141成功举行。本次讲座特邀实力派作家、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浩主讲,由我院教授、文学与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主任顾广梅主持,黄金城hjc30vip5678三十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到场聆听,共享文学盛宴。
李浩教授首先指出,现在的文学教育,更多地从文学与现实、时代之间的关系强调“文学来源于生活”,这也几乎变成一种习焉不察的观念,但在讲座中,李浩教授尝试从另一个角度来回应这个话题。李教授认为,文学毫无疑问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于生活真切的感受,但对于研究者而言,在进行研究之时,从“文学来源于生活”的观念来体察文学,更多地变成一种对于文学外在的“看”。而对于创造者而言,则更多地从文学的内在去创造文学,所以,“魔法”成为文学创作中内化了的技术经验。李浩教授认为,真正的文学教育应该能够引起受教育者与作家一起追问:“生活本该如此吗?”“生活还能更好吗?”等等,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文学自身的教育性开始显现。随后,借用艾柯的一句“把文学看作是从生活当中的直接转换,是作家的一种无能,而最高的文学则是诗与梦”,李教授认为文学是对于我们现实生活的一种魔法,是作家作为魔法师对于生活的提炼。李教授从为人熟知的《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文本出发,发出疑问,小女孩每次划亮火柴希望获得的东西经过顺序的调整之后,我们是否还能对故事产生最大的感动。这份感动来源于作家通过对现实施以魔法,对人性进行了一种真切的考量,才能令我们产生如此大的心灵震撼。
李教授讲到,生活本是琐碎的、碎片化的,当作家在面临这样的生活进行创作时,要建立一个故事线,因而发挥出文学作为魔法的效用。如同我们都知道作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大师的巴尔扎克,他从细琐的生活中出发,去探究人类的共性。茨威格就说“他感兴趣的是巴黎城涌入的有欲望与蛮力的那一群人”,巴尔扎克笔下的巴黎充满着财富、女人与人性肆意横流的欲望。与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相比,他们所描写的巴黎城有一条明显的鸿沟,很难交融,却又同是巴黎。李教授再借用茨威格的话来解释这一原因,现实主义作家在创作时,实际上在完成对于现实的一种消解,也是一种结晶。鲁迅也是如此,他笔下的人物不是鲁镇中哪一个具体的人,但阿Q、祥林嫂、闰土身上的特质又确实存在于我们每个人之中。作家写作的过程也是利用魔法将现实的人进行消解的过程,也是作家在自己所建造的魔法区域将历史、想象、现实、哲学等等融合到自己的创作的过程。李教授认为,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考验作家作为魔法师的能力,经历了变化、变动之后,才有了小说舞台上人物的种种表演。
随后,李教授谈到现实主义这一类的小说从现实出发,毫无疑问它属于模仿,但小说中也处处渗透着作家魔法的创造。正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作家从现实吸取营养,创造了小女孩的形象。在进入文学时,小女孩变了模样,作家消解了她的身高、年龄,甚至作家还在剥夺,近乎剥夺了她的一切。李浩教授认为,作家用所有的方法来尝试消解小女孩所有的梦,故事的发生本可以放置在生活中每一天,但产生的效果却不尽相同。但只有在平安夜,小女孩对于温暖与爱的祈愿感才会更加强烈,而到了第二天便会减弱,因此,作家必须用魔法将故事设定到平安夜这一天。另外,母爱本是最能体现爱的本质的,但作家在选择母亲与奶奶之间掂量,用魔法消解了另一个,更加加深了小说的悲剧性。故事最后,小女孩终于在天堂与外婆相见,小女孩的死本是一种解脱,但作家并没有用小女孩的死让童话结束。当第二天,当人们在商店的街角发现了已经死去的带着笑容的小女孩时,作家用魔法将读者带回了现实。李教授认为,基于这样的情节设计,小说才建立了一个完整逻辑链,展现了作家再造真实的能力,同时也是魔法的一部分。
再以《包法利夫人》为例,包法利夫人在宴会上的一举一动,有些是套话,这些看似正确的人物语言,其实充满了作家的设计,甚至帽子都暗暗地折射包法利夫人的性格特征。李教授认为,这一部分其实都是作家的魔法,通过作家建立的真实世界,文学想实现让人身临其境的效果,但其本质都是虚构,都是作家对于现实的再创造。就如同,卖火柴小女孩的死去,按照物理原理,人在死后本应就是微笑,而作家利用模仿,又将这种生理微笑与小女孩能够和奶奶到没有痛苦的世界有暗暗的切合。而这是作家对读者的呼吁,让我们疼痛、悲悯、 同情。李浩教授认为,现实主义小说尚且能够体现作家的魔法,像卡夫卡《变形记》这类的作品本身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更是如此。通过对《变形记》与《都是因为我们穷》的对比,李教授讲道,他们将我们人性当中原来被遮蔽的父母之爱、同事之爱、朋友之爱等被放大,创造了一个文学的魔法世界。
李浩教授还以自己的小说《果壳里的国王》为例,生动讲述了其中的设计轨迹。小说的取名来自莎士比亚戏剧的一句话:“上帝即使把我锁在果壳里,我也是拥有无限疆土的国王”,通过一个纯虚构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在北京的生活心境。北京的生活于李教授而言就像小说中的果壳,它束缚着他的生活,但作为一名作家,又有一丝傲慢,果壳中仍要保持“国王”般的傲慢与尊严,由此来表达生活即使再难,也丝毫不动摇的毅力,小说结局也是给他的一种暗示,即使处于狭窄的地方,他仍然会坚持,依然要做自己的“王”,希望用写作来建立自己的疆土。
在交流互动环节,李浩教授就同学们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详细的解答。他指出,在创造人物时,可以通过给人物设定主题词来防止人物的“失真”,同时在创作初期,也可以通过在生活中寻找原型来进行写作。
讲座最后,顾广梅教授对这次讲座进行了总结,她认为李浩教授不仅深入浅出地探究了文学的根本属性,带领我们走出以往的某种认知误区,而且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作为“魔法之物”的文学,通过古今中外鲜活的创作实例揭示文学创造的奥秘。本次讲座给在坐师生带来无尽的感动与学术的启发,取得了圆满成功。
主讲人简介:
李浩,河北师范大学黄金城hjc30vip5678教授,河北省作协副主席。曾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文学评论等文字。有作品被各类选刊选载,或被译成英、法、德、日、俄、意、韩文。著有:小说集《谁生来是刺客》《侧面的镜子》《蓝试纸》《将军的部队》《父亲,镜子和树》《变形魔术师》《消失在镜子后面的妻子》,长篇小说《如归旅店》《镜子里的父亲》,评论集《在我头顶的星辰》《阅读颂,虚构颂》。诗集《果壳里的国王》等,共计20余部。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一届庄重文文学奖、第三届蒲松龄文学奖、第九届《人民文学》奖、第九届《十月》文学奖、第一届孙犁文学奖、第一届建安文学奖、第七届《滇池》文学奖、第九、十一、十二届河北文艺振兴奖,《广西文学》年度诗歌奖,散文奖等。
撰稿:于欣悦
摄影:于欣悦
发起人:顾广梅
审核:张雨婷、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