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中国古典文献学青年教师讲坛:古籍校读​举例


2020年12月11日 13:56  点击:[]

12月7日下午,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青年教师、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韩悦在教学三楼3135会议室作了题为“古籍校读举例”的学术报告。报告由中国古典文献学学科带头人张金霞教授主持,黄金城hjc30vip5678李海英教授、李梅训教授、郭超颖老师出席,中国古典文献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部分研究生到场聆听报告。

韩老师首先通过对清代焦循《述难》“作述无等差”和南京大学赵益教授关于“创新在于扬弃损益、拾遗补缺”观点的解读,引出了古籍的校读法。其后,通过回顾学术史上的校读活动,结合自己在山东大学校经处学习的经验,介绍了校读法在读书治学中的作用,并引用杜泽逊教授《典籍校读探赜》一文,对同一种书内部对照、不同典籍相关内容对照和同一种书不同版本对照三种校读方法进行了阐释。

之后,韩老师结合蜀石经的经文来源、日藏《周礼》单疏钞本的底本、“其父攘羊”的文献记载差异和古代学者对“孔门三世出妻”问题的解读等具体例证,对校读法的运用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说明。其中,蜀石经经文的来源问题是同一种书不同版本校读的典型例证。通过唐开成石经和蜀石经在经文上的文本差异,提出蜀石经经文来源于开成石经的结论可能是错误的;再经由蜀石经和敦煌残卷的对校,发现蜀石经与敦煌残卷有同样的版本来源,即证实了蜀石经经文的来源非唐开成石经。在此,韩老师解释这项工作是由校经处的姚文昌博士后完成的,提示大家在学习、科研过程中要注意尊重他人的成果。日藏《周礼》单疏钞本的底本问题是同一种书内部对照的例证。通过通读日藏《周礼》单疏旧钞本,发现“桓”字避讳和二十七字衍文、脱文重复出现的特殊现象,提出其底本应为南宋时期一个行款为二十七字的版本;再通过王应麟、顾广圻、钱大昕等人的相关记载和汪士钟影刻南宋国子监本《礼仪疏》的实例,证实日藏《周礼》单疏钞本的底本为南宋国子监刻单疏本。“其父攘羊”的文献记载差异问题是不同典籍相关内容对照的例证。通过对“其父攘羊”故事在《论语·子路》《韩非子·五蠹》《吕氏春秋·当务》中文本的分析,发现文献记载差异的原因有二:一是“攘”与“窃”两种行为的不同,导致了三种文献中故事结局的差异;二是《韩非子》和《吕氏春秋》编纂者自身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影响了故事的结局。另外,由于羊是古代祭祀用牲,在礼制上有与其他动物不同的特殊作用,特意对《礼记》所载“匹士大牢而祭谓之攘”的用法进行辨析,提示大家在科研中要尽可能地把同类材料加以对比分析。古代学者对“孔门三世出妻”问题的解读是校读法综合运用的例证。通过分析宋、元、明、清历代学者对《礼记·檀弓》中伯鱼、子思、子上三代为母服丧不同记载的解读方法,一方面学习古代学者的文献解读方法,另一方面也发现其中存在依据情理推测的倾向,提示大家古文献研究应从客观事实出发,切忌预设情感立场。

此外,韩老师建议大家在古文献的学习过程中尽量使用古籍原典,并介绍了查找和利用古籍原典资源的主要途径与方法。最后,韩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学习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取法乎上”,通过阅读名家的著作,学习科研论文的写法和思路,在阅读过程中记录收获与思考,及时回顾、整理笔记,多与导师、同学交流等建议。

在交流互动环节,前来聆听报告的师生积极讨论,韩老师也予以详细回应。李海英教授感慨这次讲座收获颇丰。李梅训教授称赞韩老师的报告说理平实、思路清晰。老师们纷纷表示这场报告十分精彩,选取材料丰富,为学生们读书治学提供了良好的方法指导。

主持人张金霞教授感谢韩老师为师生们做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并对报告内容进行了简短总结。她认为,刚毕业的青年教师以过来人的身份,结合自身体会,与大家分享学习和论文写作的经验,是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全新尝试,令大家获益匪浅,并传达了对以后各学科间多做交流沟通,使学科更加活跃的期望。韩老师的报告和在场教师的交流总结给在座学生带来诸多启迪,报告在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张凯璇

摄影:赵洋

审稿:张金霞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