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正文

“东方奇观”,还是“顺从叙事”——基于《花木兰》(真人版)的跨学科对话


2020年12月16日 19:14  点击:[]

12月11日晚,“‘东方奇观’,还是‘顺从叙事’:基于《花木兰》(真人版)的跨学科对话”活动,在教学三楼3134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我校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和我校文艺学、美学学科承办,邀请山东师大黄金城hjc30vip5678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冬云和山东师大黄金城hjc30vip5678教授李红春进行对话。黄金城hjc30vip5678杨光副教授、毛建雷博士,以及来自黄金城hjc30vip5678、国际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和新传学院的本硕博等三十余人参与了此次跨学科学术对话。本次对话围绕着美国电影《花木兰》(真人版)“是不是一个好故事”和该电影表现了一种“怎样的女性意识”等论题展开。

于冬云教授认为,从叙述学的角度看,这部真人版《花木兰》是一部中规中矩的迪士尼影片,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合家欢电影。对于这部电影的欣赏,于冬云教授提醒大家,电影的影像叙述不同于小说等题材的文学叙述,影像叙述有自己的叙述逻辑和表现手法,如果强行用文学叙述逻辑来阐释后者,就会造成理解和认知上的错位。在长达上百年的发展和积淀中,迪士尼毕竟已经有了较为成熟的电影制作模式,有着独特的节奏和意蕴。因此,对异质文化现象进行阐释时要将其还原到原有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去。

在论及这部电影的“女性意识”时,于冬云教授结合西方文艺的叙事传统以及西方女性观念和意识的现代发展历程,对电影中那些貌似生硬的地方做了合理有效的解释。比如,电影中作为反派形象的“女巫”,本来处处与木兰为敌,最后却为木兰挡箭而死,对于这一貌似生硬的情节,于冬云教授结合西方叙述传统、女性文学中的“姐妹情”,以及“公主”、“女巫”和“君王”等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做了深入阐释。在谈到女性意识的当代发展时,于冬云教授结合西方文化现状认为,当今的女性意识应该超越传统的男女二元对立思维,不刻意对两者的社会角色价值进行设限划界,而是立足于现代意识,不仅对男女二分的社会角色边界持开放态度,更要将女性的解放与其他弱势群体的解放结合起来。

李红春教授主要立足于文化批判立场,谈了他对这部电影的理解。他结合这部电影中的“气”、“真”等元素,以及木兰离家时的不辞而别、在军营中提前主动揭示自己性别身份等改编情节,谈了这部迪士尼电影在试图靠近、示好中国观众的同时,又因为西方固有思维而不断远离中国观众的感知偏好。李红春教授认为,“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带有唯物主义气质,但在该电影中被神秘化了,成了某种齐泽克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崇高客体”,如同《指环王》中的“魔戒”、《复仇者联盟》中的“宇宙魔方”等。

李红春教授还认为,木兰离家时的不辞而别,以及在军营生活中就主动公开性别身份等情节改编,一方面有力凸显了两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女性直面男权的勇气和现代意识,但同时,这种改编也使中国传统叙事诗中的人伦之乐和世俗场景被忽略掉了。在《木兰辞》中,不论是离家,还是回家,都充满了中国人喜闻乐见的世俗生活气息。此外,李红春教授还结合法国批评家西苏的“双性同体”概念与于冬云教授就女性意识在西方的流变进行了对话。

杨光副教授,鹿佳妮、李曦博士等,也积极参与对话。对于电影中的女性意识,杨光副教授认为,“女权”和“人权”不可同日而语,这涉及到开放性、包容性和人的多样性问题,这种崭新的视角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于电影中的情节设定问题,鹿佳妮博士认为,该电影仍旧延续了迪士尼一贯的叙事策略,即“英雄出走-遭遇挫折-峰回路转-英雄归来”,并取得成功。在关于女性自我价值的实现问题上,一位校外参与者认为“女巫就是未能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木兰”。

在对话活动最后,于冬云教授认为,我们不能把中国文化的传播寄托在外人身上,同时也辩证地指出,对于西方电影,我们既要警惕其通过大众娱乐抹平一切现实裂隙的“社会水泥”效应,也应避免阐释过度,影响对电影艺术的正常欣赏。同时,于教授也对以“对话”形式开展学术活动,做了充分肯定。李红春教授在总结中,首先对于冬云教授不顾身体疲劳,在近乎失声的情况下,依然前来跟大家做报告的学术精神表达敬意和谢意;同时,也表示,通过这次跨学科对话,既澄清了问题,又拓宽了视野,还激活了思想,希望这种对话能持续下去。

对话人简介:

于冬云,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我校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美国斯坦福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中西文学比较与现当代西方文论。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主要著作有《海明威与现代性的悖论》(齐鲁书社,2019)、《手指传奇(文化艺术史论,译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等;主编《外国文学经典二十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参编《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海明威与美国的现代性问题研究”等。

李红春,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纽约大学访问学者,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美学基本原理、审美文化、当代文艺批评等。已出版学术著作《自由空间与审美话语》等共3部,参与编写《美学》《新编西方文艺理论教程》等共4部,在《文艺争鸣》、《文史哲》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主持教育部和山东省社科项目等4项,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优秀博士论文等称号。

撰稿:许崇杰

摄影:韩旭

审核:于冬云、李红春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