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全面回答了事关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根本问题,给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系统建设与创新发展所作的宏伟而严密的顶层设计与璀璨蓝图,在人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史上也是空前的创举。它既是指导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理论纲领又是行动指南。通过学习,倍受鼓舞,深受启发。我在我校从事现代中国文学教学与研究半个多世纪,这一研究领域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通过人文社科理论的探索、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及其教学实践,对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也有切实感悟与明晰认识,然而对于何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及如何建设这一宏伟创新的学术体系却深感困惑,既缺乏清醒的理性认识也缺乏行动自觉。学习讲话后对有些根本性问题大有豁然开朗之感,有些问题尚待深入学习后方可破解。不过作为一个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紧迫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抓住当前的大好机遇,“不畏艰辛,不辱使命,以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而竭诚以赴。
欲迅速将习近平在顶层设计中所描绘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实际行动,一是提高认识上的理论自觉,二是提高行动上的实践自觉。所谓认识上的理论自觉,就是通过学习总书记的讲话真正从学理上提高对如下重大问题的认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
”只有坚定地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大,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才能真正做到“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研究和教学全过程,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此其一。“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所以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此其二。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何“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故而“在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并且要求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既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态度又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此其三。怎样“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作为社科工作者务必从理论上弄懂弄通体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的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等六个范畴的科学内涵与外延及其之间逻辑联系;特别对于何为理论创新和怎样理论创新更要弄明白,这就是讲话所指出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可大可小,揭示一条规律是创新,提出一种学说是创新,阐明一个道理是创新,创造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创新”。而且“理论思维的起点决定着理论创新的结果。理论创新只能从问题开始。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此其四。
只有把上述根本问题从学理上弄懂弄通了,真正提高了认识水平,方有可能由理论自觉落实到实际行动而转为实践自觉;缺乏或没有理论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即使躬身实践也是无方向无定力的实践。一是对于落实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构上,结合我所从事的现代中国文学学科教学与研究的历史与现状,那就应该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建设上和现代中国文学史教材书写上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下大力气,使真功夫。中国现代文学史学科建设于2002年,我便在总结前贤学科建构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重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的构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索了新学科的功能特点,并发表了一系列理论文章,出版了《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探索》专著,试图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理论体系。然而这种尝试是否符合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六大特点的要求,我将严格地对照审查以找出差距,继续从理论上进行探索,尽量做到“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二是对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材建设,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21世纪头10年,我至少主编了十多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2011年人民出版社推出的三卷本《现代中国文学通鉴》,是我与魏建教授主编的更新教材,尽管已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得到学界与国家评奖机制的认可,然而与习总书记讲话的要求相比,差距肯定不小。因此我将与魏建教授协商,是否依据构建中国特色学科教材的新标准再修改再打磨,以贴近于顶层设计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新构想。三是关于中外古今文化文学的联通关系,我也曾经做过一些探讨,但在我的有限之年,将“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对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化文学的关系进行打通的再研究,把中国文化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探究“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的内核与特质究竟是什么。四是我已过了登堂教学、指导研究生的年龄,但我却有近半个世纪在大学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经验,这几年曾撰文总结如何发挥现代中国文学教材与教学的独特功能来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体会;这个课题,我将根据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深入研究下去。再鼓舞人、激励人的顶层设计和美妙蓝图,如果不落实到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实际行动、不能转化为实践追求,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仅闻其声不见其果。
我作为一个年届耄耋的社科工作者,学习了习总书记讲话尚且能落实到具体的实际行动上,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挥余热,那么我有理由充分相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更能满怀激情、同心同德地切实做到习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要有‘板凳要做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
(作者为黄金城hjc30vip5678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