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学习理论 锤炼思想


2016年05月31日 09:13  点击:[]

 

                     ――学习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有感


从上学读书到走上讲台,倏忽五十余载,一直与中国语言文学为伴。人道是“桃李满天下”,然而,实乃遗憾居多,譬如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早已是自己的定论。更为深层的症候是,长期以来未能确立理论自觉。之所以视之为症候,是因为它对于我的学业和教学、科研都为害很深,也影响着我的整体人文素养。

学文学,从事文学史教学,离不开理论。没有科学的理论,就像是没有主心骨,没有灵魂。近年来,经济社会转型,价值观念浮动,还没等到“摸着石头过河”爬到彼岸,又遭逢改革深化的波涛滚滚,原本理论素养脆弱的我,有点六神无主,急需理论的依傍。我个人曾经经历的理论心态的危机感,在社会浪潮的冲击下几经出现,这一次的理论危机感更为强烈,更加迫切地渴望理论的救赎。

“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这是习近平发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声音,是召唤,是激励,也是鞭策。

文学和文学史,需要科学的文学观和科学的文学史观。上个世纪的新时期文学曾经经历拨乱反正的观念变革,实现了“文学回归”的认知,但这不是认知的终结。我在受教育部师范司委托主编的《新时期文学》(2001年)第一版“绪论”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文学和文学史研究中的“指导作用”和“中心地位”,而且将这种认知作为主编《新时期文学》二、三版及一系列文学史的指导思想。可是,仍然只是停留在理论资源的层面,对于其统领性和核心性则缺乏内在的认知和理论的自觉。所以,在社会转型期的文化语境混杂、乱花迷眼之际,就会出现理论自觉的恍惚。待到经济转型、媒体多样、文艺出现繁复的形态、价值观动荡的时刻,“文学何为”成为了问题,文学的观念试图对此有所回应。回应就需要理论,一般的理论只能解决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标本兼治。

专业知识不可或缺,但是,专业思想是专业人员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一般不会解决专业知识的具体问题,需要借助专业思想推动专业知识的探索。专业人员在刻苦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需要正确地学习和运用科学的理论。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就可以渗透到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之中。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对文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出科学的回应。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经典性以及对于专业思想的主导性,不容泛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是万金油,不能在文学观和文学史观的建构中药到病除,也不能与专业思想等量齐观;专业思想是中介,其后盾和主导乃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内化为专业思想的理论和方法,融入文学观和文学史观。

从这个意义上说,活到老学到老意味着确立理论意识的自觉,并且把理论学习作为学术生命延续的支撑。

读书的立足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这是出发地,也是归宿。老老实实地读马克思主义的原典,把自己的思想带进去,把文学和文学史的观察带进去,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用心去读,知其然,同时探讨其所以然。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不应被泛化,也不应被窄化。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是开放的和运动着的,而不是封闭的和静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自身不是孤立不变的,也一直在演进之中。没有现成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孤立的范本。固然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典,但是,即使对于原典也不可照本宣科,奉为教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实事求是,就是依据变化着的实践寻求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理;同时,又存在着理论形态的变异,存在着不同语境中的阐释歧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经典,不是死书,不能用读死书的态度解读。要思辨,要在理论建构中树立参与意识,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参与。既要坚持学习理论,又要在社会实践中探寻理论的科学轨迹,从而锤炼专业思想。

学习的途径不但是看书,还应当向实践学习,包括前人的经验,传统的和外国的实践。重要的是学习同行,把他们在专业实践中淬炼的理论和思想充实到自己的思维空间中来;这种学习不可以停留在知识层面上,而应更加重视理论和方法的借鉴。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唤醒了我的理论自觉,激励了我理论创新和思想建构的勇气。

学无涯,思想的追逐永无止境。

             (作者为黄金城hjc30vip5678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人民政府参事)      


关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