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开在中学课堂现场
――研究生专业学位示范课程《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建设侧记
如何立足专业学位侧重培养职业实践能力的特点,改进创新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是黄金城hjc30vip5678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研室最近五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重心。继《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被评为学校首批研究生专业学位优秀示范课程之后,教学团队再接再厉,瞄准当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走向,进一步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其中,课程团队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做出了新尝试。在课程原有的“中学名师进课堂”模块之上,又开发了“大学教授教语文”模块,实现了中学一线名师与大学教授之间的积极互动和建设性对话,为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实践学习与专业发展打造了一个开放的、生成的、多维度的高端平台。近几年来,本专业先后邀请清华大学附中特级教师韩军、北京第八十中学特级教师王岱、山东省教学能手刘庆华、山师附中语文教研组长马艳文、山师二附中语文名师陈毅佃、林祥征等老师为研究生开设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同时,课程负责人潘庆玉教授率先进入中小学课堂“试水”语文课,先后在山师二附中、历城六中、商河实验中学、重庆市璧山中学、山大二附中、南通育才实验中学等校为中学生讲语文。上课地点在济南本地的,潘教授便带领研究生直接到现场观摩学习,参与课后研讨;如在外地,潘教授则把自己在各地上课的视频、录音、文字实录、专家评课记录等第一手资料带回课堂,作为教学案例供学生分析和研究。实践证明,这种在中学一线经验与高校理论研究之间开展的建设性互动教学改革深受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欢迎,同时也得到了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
2016年3月18日,潘庆玉教授带领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来到山东大学二附中观摩《乡愁》一课的教学。潘庆玉教授执教,山大二附中语文教研组长秦晓玲老师主持课后研讨。与会老师和研究生同学会后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太好了,既开阔了眼界,也增进了交流;既观摩了生动的教学案例,也学会了精确的理论分析。
附:
《现代诗如何教,听听大学教授怎样讲》
(山东大学二附中 语文组王程晔)
导读:如何教现代诗?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3月18日上午,我校的潘庆玉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团来我校执教一节现代诗的教学――《乡愁》,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其实,潘教授来之前,老师们都有一些疑虑:他平时的教授对象是研究生、博士生,今天要给初中上课,了解学生吗?课堂实用吗?接地气吗?陆续地,教室里已坐满了前来听课的各学科老师。
这堂课下来,我们惊异了:潘教授的教学不仅脚踏实地,更仰望星空。既能满足目前中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又能有高度有深度地引领学生想象,思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不错的。这次,我们能请到潘教授来我校出示一节课例,是语文老师极佳的学习机会。课堂伊始,教授由现代诗引入,又举了济南现代诗人孔孚的两首短诗为例。
说明什么是现代诗,什么是好的现代诗,激发了大家的学习兴趣。“什么是好诗?有形有色,有静有动,有情有趣,就是好诗。”潘教授简简单单点明好诗的本质,可谓浅显易懂,形象而深刻。
接下来的教学中,有读,有赏,有方法,有实践。读,有教授的范读,有学生的诵读。赏,分析每一小节都巧用另一首现代诗来解释,堪为最好的解读!
最妙的是为诗歌填字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在每节最后两句上下功夫,按照不同的要求分别添加词语,用的是简单形式,做的是一次深度的诗歌创作体验。这既是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又是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教授之举高明啊!
学生们也在这样的创作中渐入佳境,频频填出精彩妙语。有学生在这一环节中填道“我跪在外面,母亲睡在里面”,“我泣在外面,母亲默在里面”……这些语句让听课老师也不仅默默赞叹。此时,潘教授没有流于活跃的课堂,而是带大家进入对诗歌情感、背景文化的分析,当谈到对母亲、对故土的思恋,“家”变为“冢”时,不少听课老师不禁有感而发,偷偷抹眼泪。此时,师生心目中的乡愁,已经远远超过地域上的乡愁,成为富有情感和文化意义的乡愁,对乡愁诗人余光中这位语言的魔术师,印象便尤为深刻了。
课堂在廖昌永的一曲《乡愁》中结束,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令人回味无穷。
课后,潘教授带着他的研究生们和我校语文组老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座谈。大家一起交流了有关现代诗歌教学的相关问题。我们也从潘教授讲述他的备课过程、设计思路中感受到厚积对薄发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们平时虽也是不断学习,但是多数是业内的交流,像这样直接对接高校,感受最前沿的学术新知,还真的十分欠缺。这样的交流有助于老师们拓宽视野,打开思路,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十分有效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