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扬州大学黄金城hjc30vip5678姚文教授在我校千佛山校区主讲《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这是由黄金城hjc30vip5678和社科处联合举办、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承办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系列讲座的第二讲。文艺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杨守森教授,黄金城hjc30vip5678院长、博士生导师杨存昌教授,文学理论教研室主任、社科处副处长孙书文教授和文艺学专业部分博士、硕士研究生一起聆听了本次报告。
报告会上,姚文放教授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与话语更新”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文学理论话语更新的深层机理。晚近以来,文学理论经历了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义的范式转换,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理论话语的大面积更新。一方面,新概念、新术语层出不穷,一时呈“井喷”之势,另一方面,以往常用的概念术语的意指发生转移,已与旧时貌合神离了。许多新的言说方式、语词概念和语言法则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承载着人们在语言运用上的丰沛的创意、智巧和灵感。这种瞬息万变的局面使得任何词典修订和重版的计划都显得动作迟缓、应对乏力,有些话语甚至赫然列入媒体的“年度热词”、“月度热词”甚至“每周热词”,不过也与别的热词一样,不及旋踵便成为明日黄花。如果将文学理论的话语更新放进更具涵盖性的一般学理中去考量的话,那么托马斯.库恩的“范式理论”和福柯的“话语理论”就具有一定的参照意义。库恩的“范式理论”提出了“范式”概念,将“范式”的转换过程分析为四个阶段,即“常规科学 ”、“反常现象”、“危机状态”、“科学革命”的周而复始和螺旋式上升。这一理论还明确了范式转换的主体,即“科学共同体”。但是库恩的“范式理论”并未涉及话语问题,其实这一理论的每一个要点均与话语问题枚关:一是在“范式”的概念中不能缺少话语的规范作用;二是“范式”转换的四个阶段都以当时的话语实践为显著标志;三是作为范式转换的主体“科学共同体”也就是一种话语主体。库恩为“范式”概念给出的定义是这么说的:“我所谓的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它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所谓“问题和解答”当与话语不无关系。进而言之,我国古人曾在操作层面对于知识话语的更新作出具体的分析和厘定,《荀子.正名》说:“若有王者起,必将有循于旧名,有作于新名。”就是说,任何时代的话语都非凭空而来,它总是对于已有话语资源的继承创新,这不外乎两条途径,一是“有循于旧名”,就是直接沿用前人创造而至今仍具有生命力、仍能发挥积极作用的话语。二是“有作于新名”,对于那些今天已经失效而变得不合时宜的话语,就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和因袭,而应进行修正、改造和重建。如果对后者作进一步细分的话,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即所谓“旧瓶装新酒”,就是在原有语词外壳中填进新的内涵,整个概念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旧有的、传统的、为人熟知的,但内涵却有所偏离和变异,而这种偏离和变异也就意味着创新。一种即所谓“概念大换班”,当旧有的语词外壳已经无法容纳新的内涵时,那就势必遭到抛弃,进而打造新的语词外壳以适应现实,重新熔铸那种言说内容与言说形式相一致的语词概念。质言之,文学理论话语的更新有两条途径,“有循于旧名”与“有作于新名”;后者又分两种况,即“旧瓶装新酒”与“概念大换班”。而其中发生的种种擅变及其内在机理恰与库恩的“范式理论”所勾勒的范式四阶段的转换暗合。
二、从“有循于旧名”到“有作于新名”。人们的语言运用总是从已有的话语开始的,对于“旧名”的遵循和沿用总是话语演变史的出发点。孔子将“信而好古”、“好古敏求”奉为谨守勿逾的原则,声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其中就包含了恢复往古统绪、崇奉前人话语的意思。后来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写道:“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主张在发扬《诗经》“风雅比兴”传统的前提下兼收并蓄、择善而从,同时也表明了对于话语运用的立场。西方人有“言必称希腊”的习惯,贺拉斯在《诗艺》中教导人们:“你们应当日日夜夜把玩希腊的范例”“这种新创造的字必须渊源于希腊"。以上诸论符合库恩所说“常规科学”阶段的特点,即“坚实地建立在一种或多种过去科学成就基础上的研究,这些科学成就为某个科学共同体在一段时期内公认为是进一步实践的基础”。过去的知识话语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和积累往往转化为一种集体记忆,一种集体无意识,进而作为一种精神基因代代相传。而这一点,正是福柯知识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他考察话语问题的一个独特角度,他认为历史证明自己是一门人类学“即历史是上千年的和集体的记忆的明证,这种记忆依赖于物质的文献以重新获得对自己的过去事情的新鲜感。历史乃是对文献的物质性的研究和使用(书籍、本文、叙述、记载、条例、建筑、机构、规则、技术、物品、习俗等等),些物质性无时无地不在整个社会中以某些自发的形式或是由记忆暂留构成的形式表现出来”。也正是书籍、本文、叙述、记载、条例等物质性文献作为话语的载体,以集体记忆或集体无意识的形式在现实中无所不在的表现,佐证了文学理论话语“有循于旧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常规科学”并不是一种稳态结构,甚至可以说它的稳定性是相当脆弱的,常规研究不能长期维护固有的规则而压制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思维、新话语的层出不穷使得那种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努力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各种始料不及的反常现象日渐增多地在背景中凸现出来,以往依据已知规则可以解决的常规问题,如今尽管反复研究也仍然无法得到解决,旧有的规则趋于消解和失效,新的规则开始显山显水、崭露头角,这就进入了库恩所说的“反常时期”。旧瓶装新酒”既是破坏性的,又是建设性的,作为“常规科学”的终结是它的下限,作为“科学革命”的前奏是它的上限。前者还属于“反常情况”,后者则属于“危机状态”了。
三、从“旧瓶装新酒”到“概念大换班”。所谓“旧瓶装新酒”,有语言学上的根据。依语言学之说,任何概念都由能指与所指两个方面构成,二者一般是相互一致的、对应的,但也经常存在不一致、不对应的情况。索绪尔指出:“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指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这种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在于能指与所指之间经常发生游离和错位,这就造成了语词概念的蜕变,产生“旧瓶装新酒”亦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未改而意已变”的效果。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在使用中形成的,他说:“一个词的意义就是它在语言中的使用。”“每一个记号就其本身而言都是死的。是什么赋予了它以生命呢?―它的生命在于它的使用”。不过任何语言都是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的,如果脱离了一定语境,那么语言就是死符号、空躯壳,是无意义的。因此不妨说,是具体的语境给予了语言以活的生命和灵魂。然而,知识话语的更新并不总是在旧概念的硬壳内“带着镣铐跳舞”,它的意义内涵的不断增殖和丰富使之有朝一日终究要胀破旧概念的硬壳,在更高水平上熔铸适合自身需要的新概念,像寄居蟹一样丢掉旧的螺壳,去寻找新的更大的螺壳。因此,在知识话语从萌芽、成熟、老化到重建的全部角色变换过程中,如果说“旧瓶装新酒”式的微调往往是“常规科学”在面临“反常”与“危机”时的主要转换方式的话,那么,“概念大换班”式的震荡则标志着“科学革命”的到来,此时知识话语的更新改变了以往缓慢而隐蔽的方式而以快速而显著的形式出现,极其深刻地影响着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风靡一时而蔚为大观。以西方学说为例,罗兰.巴特、朱丽娅・克里斯蒂娃、乔纳森・卡勒等人经历了从“结构”到“建构”再到“解构”的一波三折,德里达从“差异”推演出“延异”,举一反三地牵出了“播撒”、“间隔”、“空隙”等一大堆新词,让・鲍德里亚则从“外爆”引申出“内爆”,从“真实”引申出“超真实”,从“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引申出“符号价值”,还有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理论、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微观政治理论、利奥塔的公正游戏理论、阿尔都塞的生产性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理论等等,上演了一出出“概念大换班”的好戏。
四、话语更新是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的风标。希利斯・米勒曾对于晚近以来文学理论的宏观走向作过这样一番描述:“大地好像在渐渐冒出巨大的哀叹之声:‘解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它曾经如日中天,而如今,我们要有意识的回到那种更温暖、更有人情味的作品中去,看看文学研究的力量、历史、意识形态以及它的‘体制’,研究阶级斗争、妇女如何受压迫、社会中男人和女人的实实在在的生活以及在文学中的‘反映’。我们可以再次提出实用主义的问题:文学在人类生活与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何在。”这体现了文学理论由“内部研究”转向“外部研究”的范式转换。值得注意的是,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往往是与话语更新紧密关联、往往是通过话语更新而得到体现的。米勒进一步指出,文学理论从形式主义的“内在批评”向历史主义的“外在批评”的“回摆”,“使它成为一种解放妇女、少数民族和在后殖民、后理论时期一度被殖民化的那些人的工具。”具体地说,即“文化”、“历史”、“语境”和‘媒体,“性别”、“阶级”和“种族“自我”和“道德力量”,“多语言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全球化”等等概念“现在已经以不同的混合形式变成了新历史主义、新范式主义、文化研究、通俗文化研究、电影和媒体研究、妇女研究和性别研究、同性恋研究、各种‘少数话语’研究以及后现代主义研究等等的标示语”。由此可见,文学理论的话语更新乃是当今文学理论范式转换的必然要求,或者说文学理论的话语更新恰恰成为文学理论的范式转换的鲜明风标。福柯在《知识考古学》中认为,话语实践既不同于个体的表达行为,又不同于理性的推理系统,也不同于说话者构造语法句式的能力,它是“一个匿名的、历史的规律的整体”,“这些规律总是被确定在时间和空间里,而这些时间和空间又在一定的时代和某些既定的、社会的、经济的、地理的,或者语言等方面确定了陈述功能实施的条件”。这就是说,文学理论的话语更新总是体现着当时文学理论范式的规定性,包括时代的、社会的、经济的、地理的以及语言的等方面,它们为之提供了实施陈述的条件,赋予其新的内容和形式。
杨守森教授对报告进行了总结,认为:在文学理论范式转换的过程中学者需要具有宏大的视野,以融汇古今、融汇中西的广大胸怀展开学术研究。在学术研究中要注意研究方法,而姚文放教授提到的“旧瓶装新酒”和“概念大转换”对于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重大的启发意义。纵观古今中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一定成果的学者几乎都采用了这两种研究方法。在座学生就“关键词研究”、“历史发生发展”等具体问题与姚文放教授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