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学院新闻>>正文

汪锋:茶与语言演化生态学研究


2024年04月17日 18:20  点击:[]

2024年4月11日上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汪锋应邀在我校千佛山校区教学三楼3141作题为“茶与语言演化生态学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我校黄金城hjc30vip5678现代汉语教研室教授邵燕梅主持,李建平副院长代表学院向汪锋教授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向汪锋教授对学院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李海英、张俊阁、王天佑、马永草等多位语言学专业的老师以及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等专业的硕博士研究生和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等到场听取报告。

本次报告汪锋教授从“茶”与“茗”的分别、“荈”的源流、以及“沏茶”的出现等三个案例出发,说明无论是词汇的更迭,还是字的选择以及新搭配的涌现等语言演化现象,都可以结合实际的语言生态来得到合理的阐释。

汪锋教授首先谈到茶与茗的分别,指出语言中可以出现“品茶”“喝茶”“泡茶”及“品茗”而不能出现“喝茗”和“泡茗”这一现象,引发大家思考。接着从语音方面分析《世说新语》中“茶”与“茗”出现纰漏的原因,通过引用茶和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进一步总结出“茶”是现代汉语中的自由单位,“茗”是受限单位,并对受限原因作出进一步的解释。接着探讨了“茗”与“萌”的关系、“茗”与“茶”的关系和区别。从茶区的分布和茶种之别总结出茶与茗的区别。由与茶相关的资料考察茶与茗的关系,具体从烹制方式、饮用方式、诗歌等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地探讨,得出结论:新事物出现后,语言系统常用与之密切相关的旧词来称代,会导致旧词发生语义演变;另外一种策略是直接从其他语言系统借来词汇表达新事物。如果一个语言系统之下的不同群体分别采用了这两种不同的策略,就造成该语言系统中的词汇竞争。竞争的结果要么是一胜一败,败者退出;要么就是各自占据不同的使用领域,分别带上文或白的色彩。其后,介绍了茶的源头以及借词本土化策略,从字形、字音方面探讨茗和荈的来源及含义,通过对“茶”“茗”“荈”与烹制动词、饮食动词搭配情况的统计,探讨出“荈”自汉代被用来表茶开始,就带有很强的文人色彩,其来源有字形上的考虑,经过魏晋时期“茶荈”的过渡,从宋代开始,逐步扩展。其后,通过与核心动词搭配的能力来检验其是否能占据词汇系统的中心地位。以茶名为例,如果不能与当时最常见的饮用动词搭配,就说明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在使用范围方面,“荈”除了药书、农书、类书等,一般只出现在诗文中,其书面性质尤其凸显。因此,当现代汉语重视口语基础时,日常用的“茶”就取得完全优势,在古雅的场合也竞争不过“茗”,因而“荈”就被淘汰了。最后,由“沏茶”这一说法的出现,联系到《红楼梦》中的改字现象,详细地介绍了沏字的来源、潗与沏的含义、潗字历代注音。对红楼梦中“沏”字的改动情况作了进一步总结。通过以上具体详实的例子,汪锋教授总结到语言是一个动态复杂适应系统,语言从内部生态、外部生态、社会文化三个层面不断演化。

本次报告汪锋教授围绕茶与语言演化生态学这一主题进行讲授,有助于了解语言的动态变化机制,既高屋建瓴,又深入浅出,为老师和学生带来了一场语言与文化的盛宴。汪锋教授不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还以生动的案例和独到的见解,让我们对相关领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就师生提出的多个问题展开了亲切的交流和良好的互动。在此,我们衷心感谢汪锋教授的精彩演讲,并期待未来能继续聆听他的智慧之声,共同推动学术的进步。本次崇文大讲堂为师生间的有效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学术平台,既扩展了学生的学术研究视野,又提升了学生的学术素养和思维能力。

撰稿:邵燕梅、龚凤子、史逢源

复审:李慧

终审:贾振勇

关闭

Baidu
sogou